文 / 冯晓晖牛势策略
“赣游记”是我以前写过的一个系列,最早名为“浔游记”,记录的是我在九江各县区的游历见闻。后来走出了九江,便将系列改名为“赣游记”。这个系列的篇数并不多,最后一篇写的是2019年去吉安渼陂古镇的所见所感,那次同样是带学生实习的过程。
这回又带学生来到婺源沱川实习,便想着再更新一篇。但严格来说,这一篇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游记,依旧属于“影像记忆”的范畴,还是以图片为主,文字为辅。
沱川是婺源最北的乡镇,从这里翻过大鄣山,便是安徽的休宁县。
乡政府驻地鄣村街,人们习惯也将其统称为沱川。三条溪流在此汇合,形成了沱水河,自北而南蜿蜒奔流。“沱”原意为大河之支流,“川”则为水道之称。沱川之名,意象清晰,恰如其境。人们也把这里称为“三溪口”
沱川乡里更有名的是理坑村,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因每年有数万艺术类专业学生来此地实习,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写生基地,被誉为“画框里的乡村”。
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沱川,依然住在鄣村街。每天两趟,带着学生步行三里路前往理坑写生。我们住的宾馆临沱水河而建,距离三溪汇流之处不过百步之遥。暴雨过后,河水轰鸣如雷,那种震耳欲聋的水声反而令人安心,夜里在这声音中入睡,格外沉稳踏实。
所以我愈发喜欢鄣村街。但若你只是从主街走过牛势策略,恐怕很难对它产生什么兴趣——街道两旁全是仿古新楼(见题图),都是供学生消费的小铺子,了无特色。
然而,沱川真正的气质藏在这些表象之后。它的内涵极其丰厚——至今保留着数量可观的明清老宅,且品质不亚于附近广为人知的理坑。只是它从未被系统地规划或保护,更没有被旅游修饰打。
举个例子,请看下图:
这栋破败的老屋,距离主干道仅几十米,无人居住,外观斑驳、门窗塌毁,乍看之下毫不起眼。
但请看我拍摄的两张局部:
精美的横梁、立柱和木雕人物,刀法精细,毫无疑问出自清代匠人之手。还有多少被抹在白灰之下?这就要朽坏的百年老宅就这么任凭风吹雨打,鲜有人注意,更谈不上保护。
这便是沱川:一个普普通通的老镇子,新旧交织、荣枯并存,没有刻意修饰,也未被世俗消费。这里不是景点,没有人潮,无人打卡,也没有“保护性拆除”与“古建重建”。但我敢说,把整个九江地区民国以前的老宅聚在一起,也不及沱川的存留。
下面是我在沱川拍摄的一些照片:
在《影像记忆 | 徽派民居的门楼与门罩》中我写到:“如今的乡里人也没钱再在新房上雕琢门罩了。出去赚了大钱的人,也不会回到家乡炫富。”
可是在沱川,我却在一栋新房子前撞见了一座雕工精美的新门罩,线条、结构、比例、纹饰都极为考究,不知是哪位土豪所建。我来过两次,从未见它开过门,只能从门前驻足观赏。
这,才是婺源真正的传统村落——不是挂名“搬迁”、实则新建的篁岭“晒秋”;不是那随意改建、家家是店的李坑;也不是连形制规矩都不讲的江湾宗祠……
离开主街不过几十米,商业气息便悄然隐退。小铺售卖的尽是日用之物:铁锹、布鞋、肥皂……没有招牌,也没有纪念品。“婺源特产”?不过是本地饼干与蛋糕。
这,才是我所偏爱的旅行地:不是景区,却有丰厚的人文肌理;不加矫饰,却处处耐人寻味;是可细细探索、慢慢玩味的中国乡土文化样本,也是传统与现代自然衔接的真实范例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